
2021年一季度以來,浙江、廣東、四川、重慶、江西、內蒙古、河北、安徽等地陸續明確2021年推廣裝配式建筑工作要點。
浙江省提出“要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筑,著力打造全國新型建筑工業化標桿省”;
四川省明確“今年全省計劃新開工裝配式建筑5400萬平方米,計劃新增10個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
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今年城鎮綠色建筑竣工面積占新建建筑竣工面積比例力爭達到55%”;
河北省提出“培育一批裝配式建筑優勢企業”;
安徽省合肥市提出“今年全市裝配式建造規模力爭達到1000萬平方米,其中重點推進區域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面積比例要不低于25%”。2021年合肥市裝配式建筑將重點推廣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另外,今年將進一步強化設計引領作用,引領裝配式建筑采用正向設計。
……
可以看出,近年來,環保政策和市場需求推動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隨著我國建筑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以及行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筑將迎來更好的發展環境與市場機遇。本文就裝配式建筑發展形勢以及設計院如何抓住機遇展開探討。
裝配式建筑發展的總體形勢
“十三五”期間,我國裝配式建筑迎來快速發展期。根據住建部發布的信息,在國家政策、技術進步等因素的多重推動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持續增長,2020年裝配式建筑新開工面積6.3億㎡,占新建建筑比重由2016年的4.9%增長至2020年的20.5%。產業鏈也同樣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全國共有328個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以及908個省級產業基地,構件生產和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高,裝配式裝修面積大幅增長。未來在政策以及市場需求的引導下,裝配式建筑市場空間巨大,粗略估計2025年有望超過1.5萬億,測算與假設內容如下:
房地產市場規模:2020年我國房地產新開工面積超過22.4億㎡,近五年復合增長率7.7%。根據華泰證券相關報告,2020年后地產新開工面積增速趨緩,保守估計每年新開工面積增速為2%,2025年房地產新開工面積約24.7億㎡。
裝配式建筑占比: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1號)》,力爭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到30%,屆時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中裝配式建筑約7.4億㎡。
結構類型占比:2020年我國新建裝配式中,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木結構比例分別為68.3%、30.2%和1.5%。隨著裝配式鋼結構逐漸在住宅建設中試點應用,占比將逐漸上升,但混凝土結構依舊占據主流,結合華泰證券以及天強行研中心預測,2025年三種結構占比依次為55%、43.5%和1.5%。
裝配式建筑造價:2016年住建部公布《裝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額》,其中PC率50%的高層混凝土結構2478元/㎡、鋼結構2776元/㎡,考慮到技術水平上升、標準化程度提高、項目規模化、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兩種結構每平米造價每年降低2%。
根據以上假設及測算,2025年裝配式建筑市場規模約為1.59萬億元。
裝配式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01
發展不均衡
一是裝配式建筑在重點推進地區發展迅速,在積極推進地區和鼓勵推進地區發展相對較慢。從住建部公布的歷年數據來看,2018年至2020年我國新開工裝配式建筑中,重點推進區域面積占比持續上升,分別為46.8%、47.2%、54.6%,年均增速達到59.4%,高于積極推進和鼓勵推進地區的36.4%。主要原因在于積極推進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建筑業發展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區,在市場需求、政策導向等方面的強度也普遍高于其他地區,因此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二是仍以混凝土結構類型為主體。2020年新建裝配式建筑中,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面積達到4.3億㎡,近三年年均增速63%,占比由55.8%上升到68.3%。鋼結構及其他類型裝配式建筑發展相對較慢,近三年年均增速24.9%。在國家積極推動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的背景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反而實現了快速增長,主要原因是在裝配式住宅中,混凝土結構在技術成熟度、市場接受度、造價成本等方面優于鋼結構,而住宅在裝配式建筑中占比超過50%,因此造成短期內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增速高于鋼結構。
02
規模效益未體現
除了環保因素外,推行裝配式建筑的最主要經濟動力是為了提高效率,像工業產品一樣實現規模經濟。但是目前裝配式建筑的規模效應尚未有明顯的體現,原因之一在于裝配式建筑目前標準化程度不夠高,會造成不必要的成本增量。同時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建設尚未完善,配套的管理體系還未成熟,總體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生產效率。此外,裝配式建筑發展迅速、市場需求較大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群,其高昂的地價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構件廠商的擴張意愿。
03
技術體系不成熟
目前國內裝配式建筑的技術體系還處在探索階段,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水平發展程度各異,從設計、生產、施工再到驗收運維環節,缺少統一的標準體系,并且各環節相對獨立,未實現真正意義的全過程一體化;產業鏈環節脫節嚴重,信息溝通不暢,各環節之間相互了解的程度不足;住建部的通報中也體現出當前技術標準化程度不高的問題,構件的設計和生產標準都需要完善。
04
專業人才缺乏
國內裝配式建筑人才的需求量極大,但是傳統建筑方式對行業的影響根深蒂固,加大了裝配式人才培養的難度,從業人員不論是技術還是管理能力上都參差不齊,缺乏統一的、系統的培養。部分設計人員受傳統設計思路影響,缺乏對設計、生產、施工的統籌考慮,導致各環節割裂嚴重,與裝配式建筑的一體化發展思路不符。隨著BIM技術對裝配式建筑起到的作用愈發重要,設計院中熟悉BIM技術并且了解裝配式建筑設計、制造與施工的人才普遍不足;制造企業與施工企業相應的產業工人技術能力也亟需升級。在教育方面,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建筑和土木專業的教學內容與裝配式建筑所需的人才要求不對口,無法從基礎開始培養相應人才。
企業要如何抓住機遇
裝配式建筑發展不均衡、規模經濟不明顯、技術體系不成熟、人才缺口大等問題,都是建筑行業轉型過程中遇到的階段性問題,但企業若等到行業轉型發展成熟之后再進入則為時已晚,要在這些問題不斷被解決的過程中,抓住市場發展機遇。
01
跟緊政策引導趨勢
在國家最新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綠色建筑,降低碳排放強度,預計裝配式建筑將在“十四五”期間獲得更多政策層面的激勵,多地政府也出臺相應規劃,為各地裝配式建筑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設計院應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抓住市場機遇。例如2019年住建部出臺相應文件并選擇了7個省份作為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以希望盡快探索出可復制推廣的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模式,設計院可積極探索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的技術體系與管理模式,對準政策引導方向,集中投入資源,盡快建立競爭優勢。
02
探索業務開展模式
一種是開展裝配式建筑工程總承包。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發布的文件《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中,提出了裝配式建筑原則上采用工程總承包模式。但是從天強服務的企業情況來看,建筑設計企業開展工程總承包的情況并不理想,主要在于傳統房建領域投融資主體大多為房地產開發商,其本身具有較強的主導地位,并且在傳統房建領域施工企業的總承包優勢要強于設計企業。對于裝配式建筑來說,技術與管理的復雜性要高于傳統建筑,更有利于發揮設計院的設計主導優勢,設計院開展裝配式建筑工程總承包可嘗試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發揮技術優勢,指導裝配式建筑總承包項目的各個環節,達到提升質量、降低成本、優化進度的目的。在策劃階段,明確裝配率以及結構體系,結合業主需求以及當地市場政策,協助業主做好項目前期的經濟指標測算、可行性研究等前期策劃工作;在方案設計階段根據裝配式建筑設計理念確定好建筑選型方案、材料選型、建筑節能方案等內容,從而有效控制項目后續的技術經濟指標和構造成本;在施工圖以及構件深化設計階段,通過標準化的構件設計,減少構件種類,向生產環節提供清晰的構件需求計劃,降低構件生產制造成本,提升整體效益;建立能夠在各環節使用的BIM模型,提升信息溝通效率,指導后續的生產以及施工環節。
二是補強自身短板,提升工程總承包的綜合管理能力。堅持深化體制改革,參照行業標桿企業,成為具備設計、制造、采購、施工各環節管理能力和服務資質的綜合型工程企業;積極拓展融資渠道,提升在總承包項目中的融資籌資能力,提高項目抗風險能力;構建合理的分包管理機制,尋找構件廠家、裝配式建筑施工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網絡,減小因分包產生的各類風險;轉變思想,改變傳統設計院“重技術、輕管理”的現象,提高服務意識。
另一種是開展專業化的單環節業務。對于暫不開展裝配式建筑工程總承包業務的設計院來說,也可以集中力量突破個別專業環節,以專業設計能力作為核心競爭力,例如通過專業化的節點設計、構件設計,作為傳統設計院和構件廠商之間的紐帶;也可通過專業的BIM協同能力,成為各環節之間的數據轉化橋梁。
03
發展全過程咨詢,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設計院要在掌握好裝配式建筑設計技術的前提下,發展裝配式建筑全過程工程咨詢,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鏈協同發展。
首先要明確定位。全過程工程咨詢是協助業主對總承包企業進行監督管理,設計院要積極轉變觀念,從技術服務者向項目管理、統籌協調的角色轉變。
其次搭建以BIM技術為核心的全過程咨詢信息平臺。整合從前期策劃到后期運維的產業鏈各環節數據信息,通過平臺進行分析并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項目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實現全過程信息的集成與共享,增強各環節之間的協同效率,對各環節的難點問題實施精細化管控,提升咨詢服務的價值。
第三嘗試引導裝配式產業鏈發展。設計院通過全過程咨詢業務可以匯集大量信息,對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前瞻視野優勢,設計院可利用此優勢促進其他環節企業的發展。例如引導制造企業前往具有較大增長空間的市場進行布局,促進其擴大產能,或者引導造價咨詢企業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以便將其納入全過程咨詢的管理之下。
04
從設計端促進跨領域技術融合
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促進跨行業跨領域的技術與資源整合。2020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將跨界融合、協同創新作為基本原則之一,并明確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設計院應發揮其在產業鏈前端的優勢地位,以技術發展引領者的身份,推動跨行業融合發展,與互聯網、生態環保、設備制造、智慧城市運維等多類型企業跨界合作,在設計環節中融合互聯網、環保、智能設備、運維等領域相關技術,提升裝配式建筑的技術集成度,創新裝配式建筑相關產品,豐富裝配式建筑的應用場景。
05
提升裝配式建筑核心能力
一是培養全專業BIM正向設計能力。改變以往“先設計、再翻模”的設計思路,著力發展基于BIM的一體化正向設計能力,選擇兼容性好、接口豐富的BIM設計平臺,利用其信息傳遞的便利性及自動成圖等功能,提升設計效率。
二是重視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定期開展技術培訓活動,納入制造與施工環節相應內容,提升設計人員對產業鏈各環節的了解程度,降低設計人員的專業局限性。推動相關人員在合作企業之間交流學習,了解不同環節的管理要點,提升管理人員的市場敏感度。另外,行業內頭部企業應充分發揮其影響力,推動高校開設裝配式建筑相關課程和專業,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共同培養裝配式建筑專業人才。
推行裝配式建筑涉及整個建筑行業的結構調整,設計、生產、施工等相應的配套體系與技術措施都需要時間來完善,相關企業要在不斷的轉型變化中抓住機遇,才能在未來的廣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首頁
集團概況
集團動態
工程業績
瀝青拌合站
人力資源
網校系統
聯系我們